“DA”《老竇》

(Original posted in my yahoo blog at 2007 January 17)

DA cover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劇場空間
製作:劇場空間
觀賞日期:2007 年1月14日(星期日)
觀賞時間:晚上8時
觀賞地點:上環文娛中心

故事簡介:

歲月悠悠 愛恨匆匆

顯微鏡下的譴責,是現在與過去的交錯。
放大後的疼愛,是當下與前提的深淵

1988 年,阿澤從星加坡回到香港元朗的圍村,為剛逝去的父親執拾遺物,舊屋內,去世的父母及年青的自己相繼出現,與阿澤一同重拾往昔的片段……

演員:

馮德祿-鄧南(澤父)
區嘉雯-阿嬌(澤母)
李俊傑-年青的鄧澤棠
杜施聰-成年的鄧澤棠
謝嘉豪-年青的阿華
喬寶忠-成年的阿華
高繼祥-杜林
馬沛詩-美莉
凌紹安-潘太太

製作人員:

原 著:Hugh Leonard
改 編:鮑漢琳
監 製:劉俊葳 林至泰
導 演:張可堅
舞台設計:溫迪倫
服裝設計:黃智強
化妝及髮型設計:萬斯敏
燈光設計:余振球
作曲/音響設計:劉穎途
製作經理:李浩賢

觀後感

《老竇》這齣話劇是我在華文戲劇節內所選看的第二齣話劇。

整個舞台設計很簡單,由一扇變大了巨型木門開始,當主角鄧澤棠推開大木門後,亞棠幼時於圍村內所發生的事,一一呈現於舞台上。不過這種時空交錯交錯的劇情,在開始時也令我混淆了一陣子,不過慢慢看後便適應了那種交錯感。

此劇的原著是由 Hugh Leonard 所寫的 “DA” 所改編,但經過鮑漢琳翻譯並改編成較香港地道式的背景後,讓觀眾看後更加親切,難怪此劇能五度公演。至於飾演父母的馮德祿及區嘉雯更可稱得上是話劇界的翹楚,不論在談吐上,或是動作上,兩位演員將老年人的形態完完全全地表達出來。佩服。

“Proof”《求證》

(Original posted at my yahoo blog in 2007 January 14)

Image

製作人員:

原著:大衛.奧本
導演:柯一正、羅北安
翻譯/導演助理:吳定謙
舞台設計:王世信、黃廉棨
燈光設計:李俊餘
音樂設計:聶琳
服裝設計:靳萍萍
舞台監督:林鴻昌
藝術監督:吳念真
製作人:李永豐

演員:

羅北安 飾 羅伯特(Robert)
姚坤君 飾 凱薩琳(Catherine)
郎祖筠 飾 克蕾爾(Claire)
樊光耀 飾 霍爾(Hal)

故事簡介:

Catherine 的父親是個罹患精神病的天才數學家。為了照顧父親,年輕的 Catherine 放棄學業,在家一心一意照顧這位擁有極度天才的數學家,生活在封閉的世界裡。父親去世後,悲傷的 Catherine 一度陷入混亂。姐姐 Claire 從紐約回家,認為 Catherine 遺傳了父親的瘋狂的 Claire 堅持要帶她離開芝加哥到紐約過上正常生活。父親的學生 Hal 在整埋老師遺留下來的一百多本筆記的過程中,愛上了敏感、狂熱和倔強的 Catherine。這本是撫平 Catherine 傷痛和讓她面對未來人生的轉捩點,但由於不相信一本記錄著驚世數學論證的筆記是出自Catherine 之手,卻又一次讓 Catherine 陷入了情感傷痛之中。面對兩人的質疑,Catherine將如何證明自己?

觀後感:

《求證》是 David Auburn 的第二個長劇劇本,是 2001 年普立茲戲劇獎(Pulitzer Prize)及百老匯東尼獎(Tony Award)「最佳戲劇獎」雙重榮譽得主。

《求證》是第 6 屆華文戲劇節我所選看的第一齣話劇。選看此劇是因為香港話劇團聯同上海藝術戲劇中心曾於 2005 年 7 月於香港壽臣劇院上演粵語版及普通話版。當時粵語版的演員分別有馮蔚衡、周志輝、彭杏英及潘燦良;普通話版的演員分別有吳靜、許承先、宋憶寧及王勇。當時兩組的演出已讓我大開眼界。因此很希望看看由其他劇團演出所帶來的新鮮感。

今次由台灣的綠光劇團於香港文化中心劇場演出。說實話,最初真的認為這個從台灣來的劇團會沒有太多人有興趣觀看,誰知這個劇團的演出可讓這個小小的劇場座無虛席,真的不能少觀。再仔細觀看場刊,才知演員們每位的來頭也不細:飾演 Catherine的姚坤君現為台灣大學戲劇學系助理教授,曾參與電視劇《綠光森林》的演出;飾演父親 Robert 兼此劇導演之一的羅北安,相信很多人都曾看過他所執導的電影《飲食男女》;飾演 Claire 的郎祖筠,最初已覺得她的名字很熟悉,最後翻查記錄才知道她是活躍於劇場、電視、電影及廣播,集編、導、演才華於一身之才女,獲獎無數;飾演 Hal 的樊光耀是於 2005 年獲頒電視金鐘獎單元劇最佳男主角。

三個不同組合的演出,讓我有著不同感受。
單是演出的地方已不可相提並論,壽臣劇院的舞台,總比文化中心的劇場來得大,讓演員走動的地方也多一點點。縱使如此,綠光劇團在文化中心劇場所設計的佈景一點也絕不馬虎,只是開場那種凌亂的感覺太少了,若然換上是我那位劇團佈景首領,他必定說:「不夠亂,要再多一點。」

但我十分喜歡綠光劇團於開場前已開始播放一首大提琴獨奏曲,讓整個空間製造成淒涼的感覺。可惜的是香港絕多的觀眾都喜歡遲到,引致比預定的時間延遲了五分鐘才正式演出。雖然舞台不算大,但那一間唯一的屋卻顯得是久歷滄桑,配合音樂所製造的果效,讓觀眾可有幻想的空間;至於音響方面,不知是否有觀眾只調校電話轉為震機,因為有部份的場景會聽到演員的咪有沙沙的聲音。

至於演員方面,各演員其實都相當不錯,在整體上能將每個角色演繹得很不錯,要演繹此劇,相信對每位演員都有相當的難度。羅導演所飾演父親的那一個角色,是一個過去式,要讓人感覺到他只是一個回憶。姚坤君的 Catherine 可算是近乎自閉人士,那極端的情緒確實是不容易掌握。郎祖筠的 Claire 雖然看似是極為平淡的,但其實內心那種矛盾及爭扎,才是最難揣摩的。樊光耀的 Hal 愛上 Catherine 卻不敢表達,相愛後卻不相信她的矛盾,這一切一切對演員來說其實是不易的。縱使四位演員實力相當,但個人卻偏愛郎祖筠的演技,相對於香港話劇團彭杏英及上海藝術戲劇中心宋憶寧的演出,個人覺得郎祖筠更能演活 Claire 的性格。若要挑剔的,相信是道具及服裝兩方面,道具上,不知是道具組打算馬虎了事還是真的找不到,我還記得Catherine 在台詞上曾提及幫父親買了很多藍色的筆記本,怎料卻轉眼便看見 Hal 所拿走的是一本黑色的筆記本;佈景的設計很有外國 feel,但是否 Chicago feel 則不能評論,始終自己未曾見過Chicago 的房屋特色是怎樣。但服裝上,有點覺得不太似外國人的 style,甚至有點點感覺是本土化般,以視覺上來說,似乎與佈景有不配合的感覺。

在觀賞此劇後,我曾忽發奇想,會否有一天我會在劇場內看到兩岸三地/四地(香港、澳門、中國、台灣)會聯手一同演出此劇(或者其他劇作)?

每看一次此劇,我就更愛上此劇。

此劇讓人去想想,天才與瘋子,其實只是一線之差,你如何證明給人知道你是天才?還是瘋子?

其實除了舞台劇版外,2005 年更被改為電影版《情來.算盡愛》,由 John Madden 執導,Gwyneth Paltrow、Anthony Hopkins 及 Jake Gyllenhaal 擔綱主演。不過那種電影所拍出來的感覺當然也不可與舞台劇作任何比較。

“18ms”《秒速18米》

(Original posted on yahoo blog at 2010 January 3)

18ms_2

觀賞日期:2010 年 1 月 2 日(星期六)
演出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主辦單位:大舞台劇團

故事簡介

聽說,單車的極速為平路,每秒 18 米。
故事主人翁洪松蔭,
比黃金寶早 10 年得到香港冠軍單車手的名譽,
曾是 7 屆香港單車冠軍,2 次代表香港出戰奧運。

但在 80 年代初期,
體育運動並未被當時的港英政府所重視,
洪松蔭在沒有教練,沒有正規培訓,
沒有獎金,沒有收入的情況下,
多之孤身代表香港到世界各地比賽。
而家人的反對,朋友的嘲笑,社會的冷漠,
都一一挑戰他對單車的堅持。
但自強不息,永不言敗的香港人精神,
在洪松蔭的血汗中充份詮譯,
這個故事正是講述洪松蔭如何由寂寂無名,
到踏出彩虫的勵志奮鬥故事。

角色人員表

洪松蔭:高皓正
速遞經理:黃志強     茶餐廳老闆:葉運強
茶餐廳客人:
黎軒宇、曹夢潔、劉鴻發、關博文、毛鳳麒、李謙榮、
蘇榮亮、陳家英
工廠廠長:李偉祥     洪祖蔭:陳力生
水牛城:彭懷安      肥 卜:邵子風
太子德:葉文輝      大光明:謝凱榮
方小珍:唐 寧      飛 仔:王志安、洪智傑
學 生:
黎軒宇、鄭鳳玲、程家蔚、關博文、胡栢宏、譚芷翎、
黃子菲
老 師:陳美嬋      許峻炎:鍾一鳴
松 母:鮑起靜      三家姐:陳美嬋
五家姐:鄭鳳玲      兇惡鄰居:黎軒宇
六 妹:譚芷翎      電視機 V.O.:譚芷翎
七 妹:程家蔚      芒果乾:黎軒宇
椰子汁:黃子菲
Mary(大光明女友):陳美嬋
龍亞麗(太子德女友):譚芷翎
城 嫂(水件城女友):鄭鳳玲
蝦 妹(肥卜女友):程家蔚
菲 菲:黃子菲      單車評述員財叔:王子安
單車評述員材仔:洪智傑  王老闆:廖啟智
單車運動員:
羅冠華、吳加忠、繆正賢、鄧俊輝、陳樂怡、許國朗、
梁子俊、劉家豪、黃 俊、黃偉東、張修庭、黎軒宇、
陳力生、關博文、胡栢宏
陳撝磊:陳哲民      護 士:譚芷翎
陳撝磊太太:陳美嬋    醫 生:黎軒宇
機場廣播:鄭鳳玲     西德單車比賽評述員:Christian Delbrouck
外國單車手:
Stevic-Rankovic Dragutin、Bitto Singh Hartihan、
Laddi Sandhu Kirpal Singh、Mike Brooks、Tim Golden

製作人員名單

演出顧問:洪松蔭
編劇、導演、錄像設計:李偉祥
導演助理:鄭鳳玲
監製:簡文滌、李偉祥
行政助理:曹夢潔、鄧榮基
佈景設計:馮家瑜
服裝設計:黃志強
燈光設計:馮國基
音響設計:黃伸強
海報及場刊設計:Vice、Blaze、Hei、Michael
德文翻譯/德語導師:Christian Delbrouck
舞台監督:張向明
執行舞台監督:莫賦斌
助理舞台監督:蘇榮亮、陳嘉英
舞台助理:林仁健、陳耀輝
錄像剪接、錄像拍攝:大雄
投影控製制員:劉鴻發
總機電師:朱日日
裝置及道具組:關博文、胡栢宏、劉鴻發
服裝主任:曾淑芬
服裝組:曹夢潔、施靈
化妝:Mae Von Makeup
髮飾:Chin.G
後台主任:曹夢潔
宣傳:東美廣告娛樂製作

觀後感

隨家人一同前往觀賞此齣話劇,沒想到這是一齣頗感人的話劇。

是次話劇,主要是話劇結合多媒體元素,話劇開始之先,便由一段像電視劇的影像帶出故事。故事是講述洪松蔭如何在反對聲中堅持作個單車運動員這個理想。由於要配合演員在台上踏單車的關係,因此舞台上的佈景絕大多數皆是虛景,以影像作配合。

是晚特別感到感人的地方,除了是話劇內容外,導演在謝幕時所講的說話也讓我感動。原來是晚演出中,其中一位演員是帶病演出;在演出的過程中,因技術問題而受傷;最深刻的,就是踢走洪松蔭的那所中學,有一位老師因協助提供資料給劇團演出而引致失去工作。那一刻,我心裏真的說了一句:「那是一所甚麼鬼學校!」

“The Club”《球會風雲》

(Original posted on yahoo blog at 2009 November 11)

The Club booklet cover

觀賞日期:2009 年 9 月 10 日(星期四)
演出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主辦及製作單位:香港戲劇協會

故事簡介

足球場上,勝與負的分野在於力量、速度、技術、更繫於戰略。球場下,另一場爭奪球會權力的對決,卻在球會俱樂部的會議室內靜悄悄地展開。心計難測,敵我不明,這刻是背叛,下一刻卻是同謀,最終誰會獲勝?

故事發生在八十年代的英格蘭。當時的約克郡足球會曾有過不少輝煌戰績,是當地球迷的驕傲,也是不少職業球員嚮往加盟的球會。後來,約克郡戰績下滑,變成聯賽的中下游份子,外憂是其他強隊的崛起,但內患更令人擔憂。在約克郡足球俱樂部的會議室內,教練謝利早前對記者說的一句話惹怒了球會主席達德,但卻似乎說中了達德暗地裡進行的一場變革,再牽引出連場權力暗戰、昔日舊怨和心底仇恨,引發連場風暴,山雨欲來……

演員表

鍾景輝 飾 祖格
麥 秋 飾 達德
馮祿德 飾 羅禮
張可堅 飾 謝利
陳國邦 飾 傑夫
莫家堯 飾 丹尼

製作人員

藝術總監:鍾景輝
編劇:David Williamson
翻譯、改編:司徒偉健
監製:張可堅
導演:方家煌
佈景設計:余振球
燈光設計:陳焯華
服裝設計:袁玉英
音響設計:劉穎途
製作經理及舞台監督:李浩賢
執行監製:黃懿雯
助理佈景設計:王梓駿
執行舞台監督:曾以德
助理舞台監督:譚思穎
服裝統籌:呂琼珍
化妝及髮型統籌:陳明朗
化妝師:陳素瑩
舞台助理:麥樹榮

觀後感

忘記了上一次看話劇式的話劇是甚麼時候了。今晚我睇了一齣很話劇式的話劇。主辦單位說明 7 時 45 分開場,演員便很準時地 7 時 45分便入台演戲,無任何 announcement 作前奏,可是觀眾遲遲不入場,令話劇未能準時開始。另一樣極不欣賞的,就是那個 late comer 位,開場約十五分鐘,讓另一群遲到的觀眾入場就座,但台上演員仍在做戲,遲到者入場的聲音,正正造成擾攘,非常滋擾我欣賞話劇的進行。

是次話劇,若你不能專注欣賞的話,相信是很難去理解故事的內容,每一個細節,卻有出人意表的答案,我最欣賞的,就是那個舞台設計,雖然筆者未曾進入過任何一個球會俱樂部,但那個非堂皇卻又非簡單的舞台,讓筆者有置身於球會俱樂部內。此外,就是全劇沒有任何燈光變化,沒有任何音樂襯托,沒有任何轉景,更不需要任何轉裝,全是簡簡單單,不需要動用太多人力物力。假若一個劇團是沒有太多人力的話,不妨參考這齣劇,所有事簡單化的話,相信要花費的,應該不會多。

今晚唯一比較意外的,就是演員有忘記對白的情況出現,尤其是資深演員比年輕一輩更甚,不過,以資深演員的功力,卻又可以很快地上承下接,這正正是表現他們的臨場反應。筆者知道,今晚我又學到一點東西了。

“Design For Living” 非常林奕華作品~《華麗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

(Original posted on yahoo blog at 2009 July 16)

DfL Booklet cover

觀賞日期:2009 年 7 月 15 日(星期三)
演出地點: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
主辦單位:Red On Red
製作單位:非常林奕華

故事簡介

一場發生在「黑色星期一」的辦公室命案揭開了序幕,到底剛進公司的新鮮人李想是自己從 100 層的辦公室頂樓跳下去,還是被人推下去?同事們誰會站在誰的那一邊?誰又在挖掘事件的真相?

金融海嘯造成辦公室裡人心浮躁,傳言公司最高層準備裁員,並終止上市的計劃,就算現在當權的女老闆張威也可能被撤換,想當然爾,她旗下的部屬一個個虎視眈眈,自保之餘也看誰能奪取女老闆的掌門席位,於是眾人奇招盡出,在「喜、怒、哀、樂」間,展開一場辦公室裡殺人不見血的生存遊戲。

演員表

張艾嘉 飾 張威
朱宏章 飾 仲平
王耀慶 飾 大偉
謝盈萱 飾 蘇菲
鄭元暢 飾 李想
楊 淇 飾 琪琪
莊凱勛 飾 沈凱
黃健瑋 飾 孫強
吳天葳 飾 嘉玲
林鈺玲 飾 冬梅/夏荷/秋菊
彭浩秦 飾 班班
林英杰 飾 浩浩
陳德洛 飾 快遞員/的士司機/吳副董/書店職員/大偉之友/餐廳領班

製作人員

導演:林奕華         舞台監督:楊苑澄
劇本:張艾嘉         助理製作經理:謝浩文
共同創作:王紀堯、林奕華   電腦燈程式:林振傑
戲劇顧問/副導演:王 展   助理舞台監督:黃申全、楊舒婷
表演指導:朱宏章       聲效執行:駱萃鳴、劉浩明
監製:黎肇輝         服裝主管:黎少冰、張黛儀、吳苑薇
製作總監:楊福全       舞台技師:陳耀輝、吳嘉頌、謝民權
藝術指導及形象設計:郭家賜  音響技師:盧琪茵、任碧琪
舞台設計:陳友榮       燈光技師:黃靜文、伍在朗
燈光設計:陳焯華       節目及票務統籌:黃家麟、莊曉斌、陳健朗
音樂設計:陳建騏       節目助理:李德彥、孔偉賢、謝燕澂、陳家宜
聲效設計:鍾澤明       字幕控制:劉佳音、林易廷
肢體指導:陳武康、周書毅   佈景製作:魯氏美術製作
髮型及化妝設計:鈴鹿玉靜   導演助理及創作統籌:何定偉、劉浩明
平面設計:聶永真、楊志峰
攝影:劉振祥、莊麗真、趙國雲、何定偉、牛華新
化妝技師:Priscilla、Joe、Shirley、Karen @ spectrum-makeup

觀後感

《華麗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這齣舞台劇猶如看電視電影,又如觀看一本有聲有畫的書。可能看慣了「香港式」的舞台劇,對這齣比較台灣文藝式的舞台劇感覺比較新鮮(雖然此劇的導演是香港人)。當天使仔打開場刊欣賞時,才發現原來此劇已是在香港重演的,由去年 11 月至今年 7 月在亞洲巡迴演出了很多場,真的慶幸能欣賞他們最後的演出。

一個很簡單的樓梯式舞台設計,由演員以百老匯音樂劇式的轉景(這真的慳好多人手),用畫外音報幕,說明人物出場、時間地點、甚至演員也隨時用對白表達自己的情緒再演戲。也許天使仔真的孤陋寡聞,這種演繹方式,對天使仔而言,真的頗新鮮,難道就是因為非一般演繹的關係,所以導演林奕華被稱為非常林奕華嗎?

我頗為欣賞導演在劇中運用了很多演員背台的演繹,有些是演繹上的需要,有些是襯托其他演員的需要,這是我所認識的劇場表演中,並不常用的。至於演員的表現,無論是知名的,或是不知名的,表現皆令我喜出望外,每位演員皆發揮得淋漓盡致。天使仔因張艾嘉而購票觀賞,縱使演出時間長達 3 小時 15 分,卻因著各演員的精彩演出而沒有悶場的氣氛。

此劇是以辦公室作為背景,以金融海嘯為題,引發公司裁員傳聞四起,再加上辦公室男女關係的是是非非,以傳染病的比喻手法來散播謠言,因而亦製造了不少笑位。我沒有資格去評論劇本寫得好與否,但我覺得劇本的內容十分跟貼香港或者其他地方的時事:香港人,願意無時無刻作「拼命三郎」,由以往穩定的朝九晚五工作,變成 24 小時 on call,這都皆因是為了生活和生存。就連其中一位演員王耀慶在謝幕後的自我介紹中,也說為了《生活与生存》,一向不喜歡在生日當天工作的他,也要在這個晚上演出。

《生活与生存》這個劇名真的改得很好。

Brecht Festival

(Original posted on yahoo blog at 2008 November 13)

IMG_6260

貝托爾特。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 1898 – 1956)

德國詩人、劇作家及戲劇導演,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戲劇理論家之一。布萊希特生於中產家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曾被徵召入伍照顧傷兵,這段經歷亦令他痛恨戰爭。1933 年,布萊希特因逃避納粹,流亡歐洲大陸。1941 年經蘇聯前赴美國,1947 年返回歐洲,翌年定居東柏林。1949 年,布萊希特與第二任妻子 Helene Weigel 於前東德成立柏林劇團(Berliner Ensemble),進一步將他的戲劇概念向大眾推廣。1951 年因對戲劇的貢獻而獲國家獎金,1955 年獲列寧和平獎金。1956 年因心臟病於柏林逝世,享年 58 歲。

從 16 歲開始,布萊希特一直從事文學及戲劇創作。曾發表的劇作超過五十個;他的戲劇觀念及理論,亦反映在《戲劇小工具篇》、《戲劇小工具篇補遺》、《戲劇辯證法》等論著中。布萊希特支持社會主義體系,曾參與工人運動,令他在後工業社會及資本主義下備受爭議。然而其主張的史詩劇場(Epic Theatre)及疏離效果(Verfremdungseffekt),為戲劇提供了演繹的新路向,亦為電影揭示了拍攝的新角度,為後世帶來舉足輕重的影響。

布萊希特曾欣賞京劇大師梅蘭芳的表演,對中國傳統戲劇表演藝術有一套自我的詮釋方法,曾發表《中國戲劇表演藝術中的疏離效果》、《論中國人的傳統戲劇》等文章;布萊希特的經典戲劇作品,包括《四川好人》、《沙膽大娘》、《伽俐略傳》、《高加索灰闌記》及《三便士歌劇》等。

布萊希特誕辰 110 周年戲劇節

主辦機構: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統籌:香港戲劇協會
2008 年 11 月 5-6 日(星期三至四)~短劇
巧克力劇場《伽利略》、
湛青劇社《攪鬼派對》、
105 劇團《措施。告密。布萊希特》

2008 年 11 月 8-9 日(星期六至日)~長劇
顛覆盒子《布萊希特的情人》

2008 年 11 月 12-13 日(星期三至四)~短劇
馬戲班《灰闌珊》、
禾地山《當布萊希特遇上史坦尼斯拉夫斯基》、
Thealosophers《七下就成功》

2008 年 11 月 15-16 日(星期六至日)~長劇
愛麗絲劇場實驗室《第三帝國的恐懼和苦難》

又是應友人之邀,欣賞了布萊希特誕辰 110 周年戲劇節其中一個節目。

我欣賞的是 2008 年 11 月 12 日(星期三)的劇目。

當晚欣賞了「所謂」的三齣短劇。我之所以說是「所謂」,是因為每齣劇都差不多需要 1 小時演出,若以獨立劇論,這真的是短劇,不過 7:30pm 開場,每齣短劇一小時再加上兩個十分鐘的左右的中場休息(主要給各劇團轉景用),演畢已經 11:15pm,再加上大會安排了演後座談會,噢!超時得很呀!不知道葵青劇院會否向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罰款呢?演後座談會邀請了麥秋先生分享,雖然我的朋友中,對他的評語可謂毀譽參半,但作為主辦機構,我真的覺得很失禮,由於已經演出三小時多,又是閒日的節目,基於很多人第二日還要早起返工的情況下,大部份的觀眾都選擇離開,主辦機構的司儀跟嘉賓看著絕大多數的觀眾離席,尤其是這群觀眾絕大部份是捧朋友場的,所以選擇留下的人真的不多。說實話,若安排演後座談會,就不要安排三齣短劇同一晚演出,閒日演出的時間,可是大眾考慮欣賞的因素。

三個短劇中,個人感受而言,以第一齣《灰闌珊》為之最悶,我完全感受不到這齣劇跟布萊希特有甚麼關係!此外,此劇部份演員的服裝,給我有不尊重戲劇的感覺,至於演員方面,懶音多,口齒不伶俐多,口齒不伶俐還要說急口令,所以完全聽不到演員究竟在說甚麼。在眾多個曾經欣賞過的業餘劇團劇目中,以這個劇團今次的演出可稱得上「差」。

第二個劇《當布萊希特遇上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是是晚三個演出的劇目中最好的一個。由於演出地點在黑盒劇場內,所以他們的佈景簡潔得來又比較有點睇頭,整體演出是三個劇團中比較好一點的。若然要挑剔的,相信是最後一場景中,布萊希特在登希爾的墓碑中,沒有以德語寫上自己的字句,日耳曼民族是民族性很強的民族,試問一位德國詩人、劇作家又怎麼不會以德文寫上自己想表達的字句呢?至於那個墓碑,太順滑了,這也許是負責道具的責任了。

第三個劇《七下就成功》,也就是友人有份參演的劇。根據場刊內的劇目介紹,此劇的意念源自布萊希特的舞劇《The Seven Deadly Sins of The Pretty Bourgeoisie》,故事描寫兩姊妹出城賺快錢,妹妹不能適應而屢屢犯錯,姊姊遂說服妹妹脫離七宗罪惡,才可以幫助在家鄉等待的家人。故事分八場景,其中七場分別描寫七宗罪,分別為:懶惰、傲慢、憤怒、貪食、色慾、貪婪、嫉妒,而第八場就是反省。七宗罪的描述,部份主題表達很清晰,部份卻比較含糊,據友人所說,此劇原是一齣長劇,只因今次的參演而刪減很多戲份;此外,因為題材敏感的關係,某一些場景及動作,演員要女扮男來演出,劇中演員的感受固然是考慮的因素,不過個人而言,始終這不是一齣宗教劇,可以不用那麼忌諱,除非導演的設計是妹妹變成一位同性戀人或者是雙性戀人,這又另當別論。

“Snow Queen”《雪后》

(Original posted in yahoo blog at 2008 May 19)

SQ prog cover

觀賞日期:2008年 5 月18日
演出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製作單位:演戲家族

故事簡介~

這是關於一個被雪皇后冰封的世界,一個永遠只有寒冬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人變得沒有感情、沒有眼淚、沒有承諾…… 一個營營役役地追逐著生活的男子某天遇上一個訴說奇怪故事的老婦。看似毫無意義的傳說故事,卻隱隱牽動著男子心底裡的一塊碎片……

演員~

林小寶 飾 加加、婆婆
朱栢康 飾 達達、中年男人
陳明恩 飾 雪后、媽媽、路人、花、動物、烏鴉
姚潤敏 飾 巫婆、路人、動物、烏鴉
何浩源 飾 大山賊、路人、花、烏鴉
賴曉珊 飾 馴鹿、妓女、路人、花、烏鴉
王耀祖 飾 烏鴉、路、花
朱栢謙 飾 路人、動物、花、烏鴉

創作及製作人員~

編劇:鍾靜詩
導演:彭鎮南
作曲/編曲:倫永亮
助理編曲:陳澤忠
填詞:岑偉宗
舞台設計:阮漢威
服裝及形象設計:鄭文榮
錄像設計:陳文進
燈光設計:鄺雅麗
音響設計:劉穎途
編舞及形體設計:趙浩然
化粧:Ada Cheng
監製:姚潤敏
執行監製:李健楹
執行舞台監督:莫賦斌
助理舞台監督:蘇榮亮
舞台助理:羅文姬、朱日日、林仁健、戴振輝、潘振恆
服裝助理:陳紫澄
字幕翻譯:陳家雋
字幕控製員:趙善恆
音響控製員:史嘉欣
錄像控製員:Max Lee
攝影及平面設計:劇爆概念
佈景製作:迪高美術製作公司

觀後感~

最初知道有此劇演出的時候,是朋友告訴我:「林小寶又有音樂劇演出啦!」,於是看看自己的時間表,買票觀賞。看到那張大大的海報(即是場刊的那個封面),第一眼便對著海報自言自語:「這個真的是林小寶嗎?為甚麼看上去似蘇玉華多一點?」

到觀賞的那一刻,音樂及演員的演出帶給我相當震撼的感覺。相信劇中以林小寶及朱栢康的演出最為辛苦,很多場景中,要在轉瞬間從老年人/中年人變回十三、四歲的小孩子,說對白的同時,又要唱歌,那種腔調並不容易話轉就轉。雖說林小寶演出任何年齡的角色,造形扮相每之都極為神似,而且她的歌聲亦極為動聽,但她今次的演出卻讓我感到有點摸不透,當以老婆婆的形態唱歌時,她的聲音仍是十三、四歲小孩的聲音,究竟導演的失策,抑式是刻意安排以老人形態,小孩心態來表達?至於朱栢康的演出亦相當出色,奈何他的緊張,以致出現了小小「食螺絲」的瑕疵。

至於劇中的雪后,由於陳明恩是一名洋人,所以造型上很有電影感覺。她可以說一口流利的廣東話,但唱歌的咬字上,卻仍有可進步的空間。

整齣劇,雖然是用原創音樂,但加上場景的安排,在感覺上仍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也許因為先入為主的觀念。

“Secret of Resurrection”…Again 再看《梨花夢》

(Original posted in yahoo blog at 2007 November 7)

IMG_8442
日期:2007 年 10 月 28 日(星期日)
時間:晚上 7 時 45 分
地點: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

第一次看《梨花夢》是在公演的第一天,亦即是首場。
對首場的感覺,可參看「”Secret of Resurrection”《梨花夢》」網誌。

看《梨花夢》的原因,除了因為謝君豪主演之外,
另一個原因是對這個故事感興趣。
當《梨花夢》還是《還魂香》的時候,
那年,也許當時年紀小,沒有這個機會,也沒有這個能力入場觀看。
現在,雖然《還魂香》變了《梨花夢》,
但是,我已經長大了,有這個機會,也有能力入場觀看了。
所以不容自己錯過這個機會。

IMG_8445

由於是次演出分了 A / B Cast,首場看的是 Cast A 演出,
因此特別選了尾場看 Cast B 演出。
Cast B 中,我比較集中欣賞韋羅莎的演出。
認識這個名字,是從《瘋狂小鎮》開始,
所以當角色表上見到這個名字時,便很希望多留意她兩眼。
結果亦沒有令我失望,但結合首尾二場所看的結果,
如果再有機會重演《梨花夢》的時候,
會否有機會看到辛偉強(賴少秋)加韋羅莎(賈望春)這個組合?

首場的演出,當時給我的感覺,是有點未 ready 好的感覺。
但經過這麼多日的演出,
不論是演員或是幕後,都比首場的演出順暢很多。
從宣傳以來,我以為老殘與賈魏氏是劇中的主角,
可能在宣傳上只集中兩位特邀演員的關係。
但經過兩次看《梨花夢》後,才發現這個想法是錯的,

其實在台上的每一位演者,皆是主角。
只是他們主角的身份在不同的場景中突顯出來。
就如第一場,那些慌張,不知如何處理的佣人是主角;
當魏總管站出來聲壓佣人的時候,魏總管便變了主角;
當賈魏氏出來教訓眾人的時候,這一刻,賈魏氏便變了主角。

隨著不同場景,每一個人,縱使只是一個小角色,
也會有機會擔任主角的戲份。
但論搶鏡,非黑妞白妞莫屬。
只是其中一場,就是青龍子沐浴後大露背的一場,
始終不明解為何這一幕,會變成一個笑位?

IMG_8448

就是這個舞台,讓我感到極大的震撼,當然,會場內是不能拍攝的,
故此在演藝學院門外的電視屏幕上看見這齣劇的宣傳片段出現這個場景,便爭取分秒,拍下這個畫面。

尾場的演出裡,
最開心的是可以索取毛俊輝導演及編劇何冀平小姐的簽名,
對我來說,索取其二人的簽名,應該比索取任何一位演員的簽名更難。
最唔開心,便是在看劇的期間,坐在我隔鄰的太太們不斷說三道四,
讓我不能靜心欣賞,真不明白,要是不能放過任何說三道四的時刻,
何不選擇安坐家中,而要選擇浪費幾百元入劇場內談論?

“Secret of Resurrection”    《梨花夢》

(Original posted in yahoo blog at 2007 October 18)

Image

日期:2007 年 10 月 13 日(星期六)
時間:晚上 7 時 45 分
地點: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

劇情大綱
一家十三口,進食月餅,竟同時命赴黃泉。好一宗驚世奇案。
地方官卻為博清名,不惜將孀婦屈打成招,草草結案。
老殘浪跡天涯,旅經此地巧遇撲朔冤案。
為公義,為名姬,誓要將真相徹查。幾經追查,真相呼之欲出。
正當疑兇就犯之際,才發現案中有案,
原來「還魂香」才是破解一切謎團的線索,
但使用「還魂香」的代價竟是……

對真善美的追求,可會不過是補償自己的錯失?
慾海浮沉、人情如煙幕、塵世本無常,他世是何樣?
盡在此懸案中尋……

主要演員
謝君豪 飾 老殘
高翰文 飾 青龍子
劉雅麗 飾 賈魏氏
潘燦良 飾 黃應圖
彭杏英 飾 白妞
黃慧慈 飾 黑妞
黃先洸 飾 剛弼
辛偉強 飾 賴少秋(A)/黃建東 飾 賴少秋(B)
陳煦莉 飾 賈望春(A)/韋羅莎 飾 賈望春(B)

製作人員
編劇~何冀平-取材自劉鶚《老殘遊記》
導演~毛俊輝
副導演~馮蔚衡
場景構思及製作設計~何應豐
戲劇文學指導~林克歡(北京)
作曲~倫永亮
填詞~岑偉宗
燈光設計~陳焯華
聯合服裝設計及執行佈景設計~邵偉敏
音響及音樂(附加)設計~袁卓華
編舞~莫蔓茹
鼓樂指導~張藝生
形體指導~梁家權
聲樂指導~馮夏賢
監製~梁子麒
執行監製~彭婉怡
技術監督~林菁
舞台監督~顏尊歷
執行舞台監督~陳國達
助理舞台監督~陳紫楓

觀後感
這晚是香港話劇團《梨花夢》首晚的演出,亦是香港話劇團 30 週年的關係,因此劇團便於話劇演出前於入口處的地方設了酒會,讓嘉賓一起慶祝,不過這個酒會卻苦了一班非香港話劇團嘉賓的觀眾,因為入口處地方有限,而且酒會處亦星光熠熠,所以演藝學院的工作人員便不讓觀眾到入口處等候入場,一眾等待入場欣賞的觀眾只能在大堂苦候,亦因為酒會的關係,部份觀眾只能在演出前 3 分鐘才開始入歌劇院內,亦因此遲了一點點才開始演出。

可能是首場的關係,這晚可真是星光熠熠,我見而我又可以說得出其名的「星」包括有鍾景輝、梁天、曾江、焦姣、陳雋鶱、羅冠蘭…… 等,當然還有很多我只認得其貌而不知其名的「星」。

當坐在觀眾席等待開場的時候,劇團則播放著由倫永亮作曲,岑偉宗填詞,劉雅麗主唱的主題宣傳曲【夢.梨花】,燈光交替後,便傳來由青龍子擊打大鼓的聲音,但入台的卻是穿上時裝服的謝君豪,回顧四周環境,就像是站在一個歷史遺蹟中,思想過去的歷史般,相信這就是毛俊輝導演所說,利用時代變遷及香港回歸作為瞭解中國的方式。再由黑妞、白妞高唱「還魂香」後,賈府所發生的事便開始呈現。周志輝(飾魏源)出現食螺絲的情況,其他的演員亦有少許顯得混亂的感覺。

那個可作賈府也可作衙府的台景讓我略為感到震撼,真的是一個很美的舞台效果。此外,另一個焦點,可算是高翰文(飾青龍子)於青龍洞內沐浴,由於全裸演出,當披上由童子給他穿上的袍後,由於擔心走光情況出現,因此顯得並不自然,亦因此在一個不應該是笑位的地方,讓觀眾大笑了。

最後,為了回應開場的時代變遷,結束的地方除了謝君豪(飾老殘)外,其餘所有的演員皆以時裝扮相作 ending。

首場的演出,以香港話劇團這些高水準的話劇團來說,可算是稍為遜色。

“Lu Xun Blossoms”《魯鎮往事》

(Original posted in yahoo blog at 2007 September 8)

難得的一個悠閒的晚上,一個人跑到尖沙咀文化中心,看看這個晚上有甚麼好節目欣賞。

一.大劇院:《比目魚》-龍騰燕劇團主辦
二.音樂廳:《萬里童心音樂會》-香港童軍總會主辦
三.劇場:《魯鎮往事》-加拿大史密夫甘瑪劇團及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聯合製作

看到這些節目,我二話不說便選擇了《魯鎮往事》。

Image Image

Image

《魯鎮往事》

欣賞日期:2007 年 9 月 8 日(星期六)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演出團體:加拿大史密夫甘瑪劇團及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聯合製作

故事梗概
他,孔乙己。未曾進學,卻頗有幾分清高,喜歡孤芳自賞。
餓得臉色青白,卻始終不肯脫下又破又髒的長衫……
她,祥林嫂,一個在祝福大典中死去的女人,
一個代表著封建宗法社會裡千千萬萬勞動婦女命運的女人…..
還有,與國家大事相比起來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
(1). 《一件小事》
(2). 《狗.貓.鼠》和《阿長與<山海經>》
(3). 《孔乙己》
(4). 《智識即罪惡》
(5). 《祝福》

製作人員
製作人:Colin Mclntyre,喻榮軍
執行製作人:張嫿嫿
導演:Dean Gilmour,Michele Smith
燈光設計:Kimberly Purtell
服裝及化妝設計:胡曉輝
音響設計:王軼軒
導演助理:賀颶
翻譯:張曄

演員
Dean Gilmour,Michele Smith,Adam Paolozza,
鄭萍,郭洪波,王楊美子

觀後感
這是我第一次看形體劇場的戲,沒有舞台佈景,每個演員只穿上全黑的 causal wear,沒有太多的對白,以身體形態、口技,配以音樂來將整個畫面呈現出來,讓觀眾意想畫面。每個演員都有機會演同一個角色,扮演不同的動物,真的是另一種深層次。

劇中每個演員表現相當出色,尤其是自己是坐第一行時,可以近距離欣賞演員的面部表情,看來,我要多點學習。《魯鎮往事》是透過魯迅五個不同的故事,表達魯鎮這個地方所發生的事,演員以英語及普通話演出,縱使對白其實不算太多,但透過短短的幾句台詞,再配合身體形態,已可以知道演員們正在主演那一個故事了,而且時間上的配合,五個故事相連得完全不會感覺有甚麼不妥當。

今晚有意外收穫,劇終後發現,原來香港話劇團今晚有很多演員及製作人都前來捧場,我所知道的名字包括有毛俊輝、王維、周志輝……等,終於有機會看到在台下的他們,真是一個不錯的收穫。